普惠金融:P2P遭遇监管阵痛 布局三四线城市谋突围

2016-04-11T18:14:44+08:00

《证券时报》

普惠金融:P2P遭遇监管阵痛 布局三四线城市谋突围

来源:《证券时报》 发布时间:2016.4.11

    对于P2P行业而言,2015年可谓是风起云涌的一年,随着行业规模迅速扩张至万亿级别,高管跑路、企业关门等恶性事件冲击着行业发展。为此,在今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重点强调“规范发展互联网金融”,在3月底“国字头”互联网金融协会即将挂牌成立……近期的一系列重点事件拉开了“停新增、清存量”的行业合规化的序幕。

    P2P行业如何度过强监管的考验期?面对良莠不齐的P2P行业发展现状,如何突围脱颖而出?我国互联网金融经过监管调控后,将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又将如何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尤其是在“十三五”开局之年作出贡献?

    带着这些问题,证券时报记者近日专访了普惠金融创始合伙人杨帆。

    “2016年将成为P2P行业名副其实的‘监管元年’,强监管环境下的P2P业务将更加趋于‘做小、做分散、做简单’的模式。”杨帆分析说,“底线监管思维给予行业充足的创新发展空间。如果说此前P2P行业一直是‘创新强、监管弱’的局面,那么从今年开始,将转变成‘合规和创新,两手抓,两手硬’的发展模式。”

    在杨帆看来,P2P行业的阵痛并不会随着合规化进程的推进而缓解,他预期,20172018年行业或将面临第一次经营风险的考验。“2015P2P行业经历了井喷式的大规模扩张,资产规模成倍飙升。而现行P2P借款账期普遍为三年,大量借款将在20172018年陆续到期。到那时,P2P2014-2015年间野蛮扩张出现的资产管理漏洞,很可能会集中显现。”杨帆分析称。

    业界普遍认为,P2P行业的规范化调整必定会是今后一段时期内互联网金融领域最重要的话题之一,对整个领域的健康发展也将起到示范作用。同时,国家一直将互联网金融视作金融创新的主力军。

    民资系公司没有强有力的背景支持,却在业务、风控、技术、用户体验等方面不断创新,建立差异化的竞争优势。那么,如何在P2P良莠不齐、真假共存的环境中杀出重围?

    杨帆向证券时报记者透露了爱钱进的一个策略:“当大部分竞争对手都是往一二线城市扑的时候,我们重点布局三四线城市。”的确,普惠金融是在2013年才进入P2P行业,成为业界公认的目前最顶尖平台当中最晚的之一。

    杨帆强调,普惠金融后发就要有一些后发优势,“从整个行业的风险情况分析,结果非常令人惊讶,实践发现:一线城市违约率是最高的,是二线城市两倍多;二线城市也很高,比三线城市翻倍,“这也许和大家的常识、印象有所不同的。”杨帆表示,通过仔细分析发现,一线城市人员流动性更大,二线城市略差一些,比如说:来北京的人肯定是来自天南海北、全国各地;第二,越是发达的城市金融业就越发达,这意味着传统金融体系已经覆盖了优质的客群。“这些条件都不利于P2P行业的发展,因此我们重点着眼于在三四线城市的发展。”

    杨帆认为,互联网金融会从不同的层面来服务于实体经济,“简单的讲,就是把一二线城市有钱人、有理财需求的人手里面的钱转移到三四线城市那些需要资金消费的人手里面,这本身就是资源再分配、盘活资金的过程,同时也是借款人资金需求得到满足,再用于消费和实体经营,这就是拉动内需、刺激消费的过程。”

    杨帆介绍说,普惠金融旗下的借款端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传统偏线下借款营业部,有线下业务员获取线下借款人,线下借款营业部基本上70%80%都是在三四线城市,“是把一二线城市的钱转移到三四线更需要资金的地方”;还有一块线上借款,是纯粹依赖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技术进行风险的识别,这类借款服务多用于消费场景,“这个过程就相当于把有钱人的钱,把闲置的钱交给那些想消费的人。”

    杨帆总结说,这两种模式其实是两类资金的转移,一个是从一二线到三四线,另外一个是从有闲钱到消费。“不可否认,现在年轻的85后、90后消费理念越来越超前,都很愿意去借款进行消费,因为他们也认为自己未来的收入是可期的,收入上升也是可期的,不如提前的去消费。”

    当然,普惠金融在三四线城市布局时也会面临其他的问题,“其中一个问题就是人才缺乏。因此,普惠金融以二线城市为人才培养输出的中心,放射到三四线城市,这个人才策略使得普惠金融获得非常大的竞争优势。”

杨帆认为,互联网金融的核心竞争力一定是风险控制和风险识别,“当风控掌握在企业自己手中时,借贷决策就会变得更加容易,资产管理、投贷比控制、业务地域选择也就更精确。”他表示,普惠金融一直将“科技改造金融”作为公司前进的原动力,将大数据技术与金融风控相结合,降低互联网金融风险。

谈及对加强行业监管的看法,杨帆强调“对适度监管持欢迎态度。”杨帆建议,管理层加强监管是渐进式的,而不是一下子把所有规定死,“如果一个行业需要好好发展,还是需要有继续百家争鸣,孕育更多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