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P“阵痛”过后将何去何从

2016-03-21T18:00:49+08:00

《理财周刊》

P2P“阵痛”过后将何去何从

来源:《理财周刊》 发布时间:2016-3-21 记者:张安立

    《理财周刊》:2015年以来,P2P行业内不断爆出倒闭、跑路、清盘事件,这对投资者的信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你预测今后P2P行业的前景如何?

    杨帆:2015年下半年是P2P行业发展的转折点。接连爆发的重大负面事件,使理财资金在去年年底时出现超预期流出的情况,行业新增平台数量开始缩减,单月问题平台数量处于高位,行业开始进入转型阵痛期。

    特别是《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出台之后,监管政策虽未对P2P提出牌照和资本充足率要求,但资金存管、备案制管理、信息披露等诸多条款都正在推高行业的“隐形门槛”,进而变相倒逼业务规模小、模式不成熟、知名度低的中小P2P自行出局。

    从市场理性的角度看,这未尝不是优胜劣汰的好途径,其实现的“渐进式洗牌”也会在最大程度上缓解淘汰过程给市场、舆论、投资者信心造成的影响。 

    《理财周刊》:经历了行业洗牌,对于续存P2P来说,还将存在哪些风险?

    杨帆:对于继续在经营P2P来说,防范经营风险、建立持续盈利能力将是发展壮大过程中不可回避的任务。例如,缺乏必要的风险识别、资金资产管理和运营能力,会造成坏账率高企、借款诈骗频生、资金流动性差、贷款投放不合理、高额运营成本蚕食业务收入等不良结果,进而导致P2P难以盈利,需要依赖反复融资过活。当下经济下行、理财资金趋于谨慎、融资市场收缩后,P2P很容易出现资金链断裂的状况。

    2017年、2018年将是直接考验P2P经营实力的关键时期。2015P2P行业经历了井喷式的大规模扩张,资产规模成倍飙升。而现行P2P借款账期普遍为3年,这些贷款将在20172018年陆续到期。那时,行业将有可能面临第一次系统性风险爆发的情况。P2P在近两年出现的资产管理漏洞,也可能会在此时集中显现。

    《理财周刊》:2月底,央行再次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释放货币流动性。降准将对P2P市场带来何种影响?

    杨帆:央行降准会带来社会融资成本降低,货币流动性增加。企业类借款客户从银行渠道获得资金的成本也会随之下降,可能促使其放弃P2P借款渠道,选择利率较低的银行贷款。因此,每次降息降准后,服务企业借款者的P2P都会相应下调理财收益率。

    但降准仅起到了释放市场资金流动性的作用,并未改变银行评估个人信用的标准,政策红利依然无法有效辐射到次级信用人群。所以,对于主营个人小额信用借款业务的P2P来说,受到降准的影响较小,其理财收益率也不会直接因降准而下跌。

    《理财周刊》:从长远来看,你认为与其他投资形式相比,P2P理财的收益与风险在市场中将会处于怎样的位置?

    杨帆:随着P2P行业发展趋于规范和理性,P2P理财产品作为固定收益类产品,其收益和风险都将呈现下降趋势。预计P2P理财产品收益率将最终维持在高于银行同类产品40%-50%区间内,而风险也会向略高于银行同类产品的水平靠近。总体来看,P2P理财的收益与风险将处于理财市场的中等位置。

    《理财周刊》:相继有P2P完成高额融资,这对平台本身和行业会带来哪些影响?

    杨帆:P2P在2014-2015年间迎来了第一波融资热潮。这很大程度上由于P2P作为新兴金融模式,监管门槛和入行门槛低都比较低,投资机构能够以基本不受限制的方式进入。风投资本对于P2P行业普遍采取的是“小投入、广撒网”的试水和学习策略。

    进入2016年后,“合规”和“调整”成为P2P行业发展的主旋律。随着监管法规的陆续出台,行业的马太效应进一步加剧。加之资本市场震荡、政策不确定性犹存、风投资本对市场的预期并不乐观,更多持观望或撤离姿态,投融资行为会大幅萎缩。风投资本只针对少数优质企业进行长线价值投资。

    在这样的背景下,获得高额融资将不仅是对P2P现有实力和发展前景的强效背书,也会有助于回复风投资本对P2P行业信心和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