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惠金融创始合伙人张辉:中国P2P该如何摆脱“跑路”尴尬处境?
2015-01-07T16:58:46+08:00
市场部国内P2P企业想要做大做强乃至上市,仍需要“闭关”苦练内功,全方位提升企业实力。
Lending Club的成功上市无疑给近期饱受“平台倒闭与跑路”的国内P2P行业打了一记“猛药”。
北京时间2014年12月12日,全球最大的P2P平台Lending Club成功登陆纽交所,上市首日便获得热捧,股价高开高走,报收23.43美元,较每股15美元的发行价高出56.2%。以当日收盘股价计算,Lending Club的市值约为85亿美元。
与国外P2P行业的高歌猛进相比,虽然国内目前已经超越英美成为全球最大的P2P市场,但国内P2P行业仍处于无监管细则、行业规则不明晰的“蛮荒时期”。
进入2014年以来,资本频频入场进一步推高了行业竞争程度,P2P行业已经进入“末位淘汰期”,据网贷之家数据显示,在刚刚过去的2014年10月和11月分别有38家、39家平台倒闭,创下行业新高,行业经营性风险进一步凸显,对不少企业来说,已是“凛冬将至”,如何摆脱“跑路”尴尬处境成为行业共识。
对此,普惠金融创始合伙人张辉在接受《中国经济信息》记者采访时表示,首先P2P平台本身要建立以数据为驱动的量化风控体系;其次,相关行业标准制定部门,需要加大打击欺诈运营平台力度,保护行业健康发展。
双管齐下
据了解,2007年成立的Lending Club成长迅速,目前放贷已超60亿美元,由于放贷利率为14.8%,存款利率高达8.6%,投资者平均年化收益率在10%左右,因此Lending Club的发放贷款总量迅速提升,从2011年一季度的4600万美元快速提升至2014年三季度的11.65亿美金,现已拥有美国P2P网贷70%的市场份额。
Lending Club为何能在短短几年里暂露锋芒,成为华尔街的新宠,究其原因,既在于模式,更在于风控。
从模式上来看,Lending Club通过撮合借款人和投资者,建立了银行体系以外的一套融资平台,仅2014年前9个月,发放贷款规模就超过了30亿美元。
资料显示,Lending Club盈利方式主要是通过向贷款人收取手续费和对投资者收取管理费,前者因贷款者个人条件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一般为贷款总额的1.1%-5%;后者则是统一对投资者收取1%的管理费。
从风控上来讲,Lending Club吸收了商业银行的风控技术,以FICO数据作为重要参考,雇佣大量雇员核实贷款申请者的收入。采用商业银行的建模方法和工具,根据借款人的信用等级将标的分为A-G7个级别。此外,Lending Club还积极发挥大数据的作用,目前公司坏账率接近4%,与富国银行等商业银行的小微信用贷款的坏账率相近。
张辉向《中国经济信息记者》解释道,“Lending Club运用了区别于传统银行的量化风控模式以及互联网渠道来获得借款和出借人客户,因此运营成本比银行低,从而能够将更多的收益返回给两端的客户。从客户群体而言,Lending Club超过70%的借款客户群体是信用卡分期还款客户,因为其从Lending Club获得借款的利率成本要小于信用卡透支后分期还款的利率成本。”
模式难复制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P2P市场,截至目前,P2P企业已达1500家,贷款额达2000亿元,能否产生中国的“Lending Club”,有业内人士表示,Lending Club模式在中国难以复制,想要紧随其后加快上市步伐,不仅需要解决发展中的诸多瓶颈,尤其需在风控环节上强身健体。
张辉也表示,我国目前大部分的P2P平台在风控模式及获客渠道方面与Lending Club还存在比较大的差异。在风控模式方面,大量的P2P平台还是采用经验型的人工实地审核,以及人工电话审核,而不是以数据为驱动的量化风控模式;在获客渠道方面,无论是借款客户端还是出借人客户端,很多还是依靠线下开门店的方式来获得客户。这些传统型的模式会带来成本的上升,以及风险把控方面的问题。
Lending Club的成功上市,与其根植的社会环境也息息相关,其中,很多条件在中国尚不具备,比如相对完善的征信体系、苛刻的信息披露机制、成熟的金融运作机制等,对此,中国的P2P公司无疑还是有一条长长的路要走。
Lending Club的网贷经营模式非常简单,是一个纯中介平台,但是由于中国的风控体系不完善,纯中介平台在中国行不通,所以中国P2P企业很自然的引入了担保模式,以减少坏账对P2P企业的影响。
担保模式的出现,使P2P企业在触碰资金这条红线上非常容易越线,也正是因为某些P2P企业触碰这条红线,采用了资金池模式而卷款携逃,给广大投资者带来了不良影响,于是第三方资金托管开始盛行。
由于纯中介模式在中国行不通,担保模式被引入后,发现依然有风险不可控的因素存在,毕竟担保公司倒闭了,从法律角度来讲,钱是追不回来的。所以中国P2P平台又开始盛行风险备付金模式。
“由于国内目前对于互联网金融还没有实施监管,因此行业进入门槛较低,导致鱼龙混杂,一些以欺诈、虚假标和大额标为业务模式的P2P企业很容易产生经营一段时间后不能支撑而‘跑路’的现象。”张辉补充道,“与LendingClub相比,国内正规P2P企业也有一些优势,就是为出借人提供的收益率要高于Lending Club,而缺点可能在于很多P2P企业没有做到Lending Club所坚持的小额分散原则(即一个出借人的出借资金分散到很多的小额借款人),并且很多P2P平台没有意识到需要在前期就投入资源来建立一整套量化风控体系,才能保证业务的可持续发展。”
闭关修炼
有业内人士分析,Lending Club在美国获得成功,与我国借贷市场面临的问题基本上一致:一是,美国的个人和小企业借贷十分活跃;二是,在现行银行体系下,借款人贷款需求未被满足;三是,从投资者角度来看,其在个人和小企业信贷方面参与有限。
虽然面临的市场问题一致,但是我国P2P市场环境与美国是不同的,据了解,中美P2P行业主要存在三方面差异。首先,美国拥有完整的信用体系FICO评分;其次,美国的利率市场化已经完成;再次,美国开展P2P业务需在SEC注册,登记成功后将会被定性为在允许的范围内销售“附有投资说明的借贷凭证”机构,这实际上是变相拥有了政府背书和牌照。
“其实中国与美国区别最大的一点就是,个人征信数据不完善,包括人民银行征信报告在内的个人征信数据都不能全面的反应一个人的信用等级。因此P2P公司在评估个人信用风险的时候,需要更多地加入线下收集数据的O2O团队和方式来进行判断。从另外一个角度而言,中国目前的个人征信数据的不完善也有可能让中国的P2P行业弯道超车。”张辉严肃的说,“虽然说Lending Club已经成功上市,但是我个人认为这并不代表P2P平台相关运营模式和标准已经确立,只能说美国传统金融机构的去中心化序幕拉开了。”
他表示,未来P2P行业的发展,还是会在两个方面进行创新和变革,一个是风控模式,一个是接触到客户的渠道。这两者都是以降低资金借贷双方业务达成的成本为根本目的。从风控模式而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技术等的完善,更好的进行客观判断;从接触客户渠道而言,移动互联网的纵深发展,消费场景从传统线下转移到更多的移动线上,会导致以消费支付为目的的个人信用借款业务随之发生剧烈变革。
虽然我国P2P存在诸多待解难题,但P2P行业起步走得慢不是坏事。美国P2P市场也是经历多年发展才趋于成熟的,Lending Club更是经过多年积淀才达到当前的规模。
张辉认为,2015年我国P2P发展或将迎来转折,整个行业发展的方向是以为小微个体提供金融服务为导向的,通过利用互联网技术来降低运营成本,对传统金融机构无法满足的这部分市场需求进行补充,因此建议相关行业标准需要鼓励这个方向。在当前外部环境较为恶劣的情况下,P2P企业要想做大做强乃至上市,除外界因素的支持外,本身仍需要“闭关”苦练内功,稳扎稳打,全方位提升平台实力,才能减少“跑路”现象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