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通过互金快速变现的愿望恐落空

2015-08-12T12:33:12+08:00

《网贷之家》

电商通过互金快速变现的愿望恐落空

来源:《网贷之家》 作者:普惠金融创始合伙人张辉  发布时间:2015-08-12

    8月10日,京东创始人兼CEO刘强东与“奶茶妹妹”领证结婚的消息还没把媒体头条坐热,便被阿里巴巴与苏宁“闪婚”新闻抢了风头。消息一出,媒体舆论纷纷嗅到了马云这盘大棋里的野心,包括阿里借苏宁消费者样本,弥补蚂蚁金服数据多元性短板,意在夯实阿里“消费金融“帝国的根基。

    互联网金融走到2015年中后,各大互联网电商和垂直平台纷纷宣布加入这场盛宴,包括京东和58同城等在内的重量级选手纷纷开始召开发布会宣布杀入互联网消费金融领域,苏宁也成立了消费金融公司,为客户提供分期或者白条,或者凭借自身的大流量导流至其他P2P借款机构,实现另一种方式的流量变现。

    消费金融作为一种金融机构在用户购买物品和获得服务的场景下为消费者提供实时授信业务的金融服务模式,在国外已经存在了多年,比如花旗消费金融公司和HSBC旗下的Household。在国内目前也有银监会批复成立的8家消费金融公司,包括捷克PPF在国内设立的捷信消费金融公司,其通过在国美等家电大卖场提供实时授信。但是由于监管对于展业地域等的限制,消费金融公司目前大约300亿的业务规模相对于国内庞大的人口基数和潜在需求而言,几乎可以忽略不计。P2P互联网金融模式出现后,有了新的资金来源供应,国内被一直压抑的消费金融的需求催生着这个市场飞速增长。

    这种模式的爆发已经在出租车行业发生过。都市居民能体会到,从前在大城市打出租车非常难、服务质量差,这些都是由出租车牌照监管造成的市场整体的供需失衡所致。滴滴打车和Uber的出现使得私家车加入了短途实时用车的供应方,从而提升了整个市场的供给和服务质量。互联网金融模式也是通过个人小额资金直接出借给那些需要小额借款的个人,增加了资金供给,降低了小额借款金融服务提供的门槛、提升了出借人和借款的服务体验。众多的互联网金融公司通过服务那些没有被传统金融机构覆盖的”长尾“客户,正在用”去中心化“的方式来重构金融服务行业。

    电商杀入互联网消费金融,凭借的是其强大的客户流量,在其中选取一小部分人群来进行授信和借款业务,初期容易遇到的问题是缺乏合适的金融方面经验和人才。作为以互联网业务起家的电商,业务思路更偏互联网化,但其实消费金融做的是个人小额信用借款业务,面对的是一群需要借钱买东西的客户。这类客户在总人群中是信用风险更高的,而互联网人在如何判断评估这类人群风险上是没有相关经验的。有些公司也逐渐明白了这一点,从外部引入具有相关金融背景的高管来弥补这个短板,但是金融背景的人才在融入互联网公司的文化和氛围的时候存在磨合的风险。而且对于电商公司而言,整个公司的战略重点还是会在网站、客流和商品品类等方面,对于互联网金融业务而言,都往往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而个人小额消费金融借款业务的特点是在风控模型和模式成熟前,需要积累很长一段时间的坏客户特征来进行优化,比如Lending Club在上市前通过5年的时间来逐步降低借款客户的风险,才逐渐开始盈利。电商如果把这个作为一个能快速变现流量的手段,会存在预期的较大差异。

    独立的互联网金融公司,模式基本是金融背景的专业人才来设计产品,然后用互联网方式来获得客户,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更好地用互联网技术来提高效率,快速推广。这类公司的优势在于从金融产品核心出发,利用移动互联网的技术,来对消费人群和客户进行风险和反欺诈甄别,做到实时快速批核放款,从而满足大众在消费场景下的借款需求。

    电商和互联网金融公司在消费金融的市场上狭路相逢。从中长期而言,两者基本会通过客群差异化来获得各自的客户,从而形成差异化的竞争关系。看美国传统的金融行业格局,美国运通、花旗银行、HSBC等给高端人群提供信用卡透支服务,也有CapitalonePayday Loan等公司来给更次级的高风险个人来提供信用卡业务,没有一家金融机构能够做超过整个市场20%规模的业务,因为每类人群的风险特征和模型都是很不一样的。市场参与者都是定位于某一类人群来构建自己的风控、客户获得等核心竞争力。而且从另外一方面而言,如果有一家金融机构占了整个市场规模很大的比例,那么集中的系统性风险就很高,在市场整体变差的时候,先倒的往往是那些最大的金融机构。雷曼兄弟就是一个鲜活的例子:其持有了超过整个债券市场40%的份额而在金融危机的时候破产了。这也是为什么金融行业因为其风险管理的业务模式决定了和互联网模式的不同,没有一家或者几家能够瓜分所有的市场规模。

    从美国的互联网金融行业来看,亚马逊有自己的对商户的借款金融服务,而Kabbage等新兴的在线小商户借款公司也在亚马逊上寻找开发借款客户,各家也是通过定位不同需求和风险等级的客户人群,来做到差异化竞争,在中国的互联网消费金融行业也会逐渐演变成类似的竞争格局关系。